歷史上不止有一個炎帝,前面我說過炎帝魁隗氏崛起於公元前5008年在前,炎帝神農氏崛起於公元前4766年稍後。我們既然要梳理炎帝手下的大將,就應按照先後順序列舉。
一、炎帝魁隗氏:魁隗、炎居、節並、戲器、祝融、共工
1.魁隗:約生於伏羲女媧政權最後一帝節芒六年(壬申,前5029),是有蟜氏女子任姒有一次到華陽(秦嶺陽坡)游玩,看見神龍降臨,感而有孕生下。因其從小在姜水長大,便以姜為姓,稱魁隗,號魁隗氏。魁隗出生時,其所在部落仍處於走婚時代,本部落族人有血緣關系的男女嚴禁成婚,只能與異部落之間走婚。伏羲女媧政權節芒二十四年(庚寅,前5011),十九歲的魁隗雄心勃勃想實現自己統領天下的遠大理想,所以他十六歲時便經常獨自前往各地走訪,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環境,親自掌握各種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料。通過幾年的調查了解,基本摸清了伏羲女媧氏政權的內幕,他認為取代伏羲女媧氏政權的最佳時機已經到來,但僅靠魁隗氏部落的力量又不夠。所以他想去說服目前勢力最強南方的幾大部落,特別是赤水氏部落,和他結成聯盟。
最終,魁隗以卓越的才華贏得了赤水氏部落全體族民的敬重,赤水氏年輕的女首領聽訞(yāo)也看中了他的才華,懇請魁隗嫁給她,並且答應願意把赤水氏大酋長的位置讓給他。這樣一來,魁隗當上赤水氏部落的大酋長,便率領赤水氏部落族眾,沿長江流域東征,先後征服了大小數十個部落,勢力大增。然後他很快就又被推舉為南方各部落氏族聯盟的大酋長,自稱赤帝,能與活動在中原黃河流域的伏羲女媧政權相抗衡。公元前5008年秋天,赤帝魁隗乘大伏羲氏族內部混戰之際,率領長江流域數十個部落北征,向伏羲女媧氏政權發難。大伏羲氏族因洪水之難和氏族內部的紛爭原本已經衰落,伏羲女媧氏政權的最後一帝節芒又在驚懼中暴病身亡。所以伏羲女媧政權兵敗,形成了兩大派,一派為純血緣伏羲氏後裔,他們舉族東遷退守山東半島,成為後世的東夷少昊集團。另一派是大伏羲氏族的聯盟部落,他們為求自保投向了魁隗氏。魁隗的部隊很輕松地攻占了帝都宛丘,在宛丘正式宣布稱帝。
故事到這里,炎帝打戰稱帝,手下的大將就可以說是其妻子聽訞身後的赤水部落。
2.祝融:歷史上不止一個祝融,有神系和人系之分。這里的祝融是炎帝之一,而我們百度百科時會發現,祝融被歸於炎帝的將領。那么被歸於將領的就應該不是炎帝祝融,而應該是名叫祝融的小氏族部落,或者干脆是指天神即炎帝請到天神的幫助。至於是哪個炎帝得到天神的幫助,我想應該是參與像阪泉之戰、涿鹿之戰這樣的大規模爭霸戰爭中的炎帝可能會的得到。這樣一來,指向的應該是炎帝神農氏最後一任帝-姜榆罔。
二、炎帝神農氏:神農、臨魁、姜承、姜明、姜宜、姜來、姜克、姜榆罔
1.神農:炎帝神農為人族共主時,麾下並無什么出名能臣武將,炎帝能為人族共主是因其《神農百草經》傳世、又教會人族種植五谷被人族各部推為共主。
2.姜明:炎帝姜明有三個女兒,分別是女桑、女娃(精衛)、女屍(瑤姬)。女桑向神仙赤松子學道,後修煉成仙,化為白鵲,在南洋愕山桑樹上做巢。炎帝見愛女變成這模樣 ,心里很難過。叫她下樹,她就是不肯。於是炎帝用火燒樹,逼她下地。帝女在火中焚化升天成為神仙,其樹成為帝女桑。百度說赤松子為炎帝將領,不知是哪一任炎帝。不過若是赤松子成仙,應該和前面祝融同樣情況是天神輔助,那么輔助的應也是後來的姜榆罔。
3.姜來:姜來執政時,知人善任,大膽使用人才,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。帝來二年(前4581),姜來將國都遷於榆林,任命炎帝魁隗氏後裔共工氏的後代句龍為主管農業的官員,官號為後土。句龍在擔任後土時,工作極為認真,給民眾辦了許多好事,人們都非常尊敬他,愛戴他。句龍死後,為了紀念他,帝姜來順應民意,加封句龍為“社神”,還在汾陰睢(sui)為他修建了後土祠。後土祠從炎帝時期至西漢時期一直存在着。漢武帝元鼎四年(前113),後土祠因時間久遠損毀嚴重,漢武帝下令在原址重新修建了後土祠。重修的後土祠一直延續至明、清時期,後來由於黃河改道,汾陰睢崩毀,被黃河水沖走。姜來任用的另一位大臣,叫姜伯夷,是炎帝魁隗氏的後裔。姜來任用他為主管祭山的官,號為祝官,被後世尊稱為山神。傳說唐堯時的姜四岳便是姜伯夷的後人,其後代也很發達。商朝末年的姜尚是姜伯夷的後裔,姜尚又名姜子牙,號稱姜太公,因其祖封於呂地(今河南南陽市西),故又稱呂尚。他曾協助周武王滅掉商朝,被周武王封為齊候,立都於臨淄(今山東淄博市東)。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小白就是姜尚之後。
4.姜克:姜克執政時期,貴族平民間的差距不平衡,內部的“窩里斗”盛行,所以姜克從年輕力壯的平民中挑選出來的“自衛隊”也算是他保衛宮廷和帝都的利器。帝克六年(前4557),軒轅氏首領姬邦卉在雲州(今河北張家口)建都,與九黎族爭奪北方之地。帝克七年(前4556),九黎蚩尤氏政權二任帝風吼遷都東暖泉(今河北張家口懷來縣桑園鎮西北)。帝克十八年(丙子,前4545),東夷人騷擾和入侵神農氏東部邊境,姜克命他的兒子十七歲的姜榆罔領兵駐守舊都伊川,並且在那里招募和籌建軍隊,與東夷人作戰。姜榆罔不僅武功高強,而且精通戰法。他多次擊退東夷人的進攻,狠狠地打擊了侵略者。姜克非常欣喜,對兒子進行了表揚和嘉獎。這個時期,姜榆罔也就是他父親姜克的得力大將。
5.姜榆罔: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中的炎帝是姜榆罔。炎帝與黃帝戰,炎帝手下最著名的大將為刑天。
刑天原是一個無名的巨人,他在與黃帝的大戰中,被黃帝砍掉了腦袋,這才叫刑天。天者,顛也,顛就是人的額頭;刑者,戮也,割、刈的意思。
炎帝還統領天下的時候,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。他生平酷愛歌曲,曾為炎帝作樂曲《扶犁》,作詩歌《豐收》,總名稱為《卜謀》,以歌頌當時人民幸福快樂的生活。炎帝在阪泉之戰中被黃帝打敗,他手下不服氣,蚩尤舉兵反抗黃帝的時候,刑天曾想去參戰攻打黃帝,因為炎帝的堅決阻止沒有成行。蚩尤和黃帝一戰失敗,蚩尤被殺死,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顆憤怒的心,於是偷偷地離開南方天廷,徑直奔向中央天廷,去和黃帝爭個高低。刑天左手握青銅方盾,右手拿大斧,直殺到黃帝的宮前。黃帝見刑天殺過來,頓時大怒,拿起寶劍就和刑天搏斗。兩人從宮內殺到宮外,從天庭殺到凡間,直殺到常羊山旁。黃帝久經沙場經驗老到,他趁刑天不防,揮劍向刑天的脖子砍去。刑天招架不及頭顱就被斬落下來,順坡向常羊山腳下滾去。被斬首的刑天蹲下身子,想找回自己的頭顱,但他失去眼睛,沒有看見自己的頭就在他身處的常羊山腳下。黃帝擔心刑天找到頭顱後會恢復原身再和自己交戰,就拿手中的寶劍劈向常羊山。常羊山被劈成了兩半,刑天那碩大的頭顱就勢滾進山谷,隨後兩半山合二為一,把刑天的頭顱埋葬在了里面。刑天知道黃帝已經把自己的頭顱埋進山腹,但他並沒有就此停止,他站起來依然右手拿斧,左手持盾,向着天空四周胡亂揮舞。陷入了黑暗深淵的刑天暴怒,以兩個乳頭當做眼睛,張開肚臍做嘴,繼續與黃帝搏斗。
晉朝詩人陶淵明對刑天的這種精神大加贊頌,寫詩雲:“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