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唐代阎立本绘《历代帝王图》中有穿着冕服的隋文帝
裳主要用于冕服、朝服等礼服。它是前后两片的形式。汉郑玄注《礼仪·丧服》云:“凡裳前三幅,后四幅也。”三幅的一组遮蔽腹部,四幅的一组遮蔽臀部,上用带子系结于腰部。
湖北省博物馆陈列的曾侯乙编钟铜座铜人
据传,黄帝创立了服饰制度,规定“上衣下裳”的搭配。上图为湖北省博物馆陈列的曾侯乙编钟铜座铜人。铜人上穿衣下着裳,神态宁静,举止平和。虽然现在男人很少穿“裳”了,但衣裳一词,还是进入了汉语词汇。
男人穿裤,女子着裙,仿佛是现代社会的通例。可回溯历史,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“上衣下裳”是男子着装的标配。“上衣”很好理解,“下裳”是什么呢?
根据古文献记载,“裳”最初是先民的遮羞布,为了遮盖下体,以免失礼。起初,裳用兽皮、树叶制作,好像孙悟空的虎皮裙;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布帛取代了兽皮和树叶,但遮羞的功能没有变。故“裳”有“障”的含义。
裳也称“帷裳”。帷,围也,是指用一幅布帛横向围在腰际,布帛的幅宽决定了裳的长度,所谓“正幅如帷”。受纺织技术的限制,早期布帛的幅宽较窄,再由于中国古人裸露禁忌意识的加深,裳的形制发生了变化,中国古人将布帛竖向连缀后使用。于是,冕服下裳成为前后两片的形式。这是中国古代两片系扎式男裳与一片合围式女裙的主要区别所在。
男裳女裙的形制
裙是一片合围式的。“裙”是“群”的同源派生词,意思是将多(群)幅布帛连缀到一起,成一个筒状,故刘熙《释名》释“裙”为“联结群幅也”。在江陵马山楚墓和西汉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女裙正与此相互印证。考察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可知,这种一片制裙男性也是可以当作内衣穿着的。虽然男性能穿一片的裙,但女性是不能穿两片的下裳。
西汉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女裙
秦始皇兵马俑
虽然据儒家文献解释,男子下裳前三(奇数)、后四(偶数)是象征前阴后阳。但就实际情况看,这与人体臀部维度的横断面维度前短后长有关。
因冕服下裳由七幅布帛联缀拼合,故腰部极为肥大,需折叠若干褶裥,文献被称为“辟积”。这也在当时人物雕像,如故宫博物院藏战国白玉人像、曾乙侯编钟下层铜人立柱人像等资料上可以找到证据。
曾乙侯编钟下层铜人立柱人像
曾乙侯编钟下层铜人立柱人像线描
故宫博物院藏战国白玉人像
故宫博物院藏战国白玉人像线描
文章图片内容转自:中华服饰七千年
北京服装学院,一个原创设计师的摇篮,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服装理论,同时也可以创新思维,让天马星空的幻想,可以脚踏实地化为现实!!快来实现你的服装梦吧!
16天,圆您一个亲手缝制的旗袍梦!
零基础学习古法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旗袍制作
暑期课程
旗袍工艺与设计课程
开班时间 :7月8日—7月29日(上5天休2天,共4周)
学费:7500元(含注册费500元)
课程概况:旗袍的款式、结构、量体、制版、裁剪工艺、制作工艺、盘扣制作、边式等。
课程详细链接:2019旗袍工艺与设计课程招生简章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